恒易——几何机器人艺术科技展将在成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凯发体育app下载
海报
恒易——几何机器人艺术科技展
展览时间:2019.3.17——2019.3.26
开幕时间:2019年3月17日16:00
展览地点:成当代艺术中心
前言
达芬奇说“机构学是最伟大的科学”,因为人体本身也可视为一部连杆机构。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造诣深厚的机械学者,将科学和艺术一并融入其生命之中;现代主义之父塞尚尝试“用圆柱、圆球、圆锥来表现自然”,将人类的视觉感官和经验导向抽象化和几何化,艺术随之走向以几何形体表现动态与时间的未来主义。在艺术的发展史上,少不了科技的影响,更少不了几何的形式。
三自由度步行三角形机器人
姚燕安教授在长期的科学研发过程中一面探讨机械运动的可能性,一面也在追求其作品中的形态美学。他的几何机器人艺术科技作品,呈现了他在不同层面上的科学与艺术探索:首先是几何形态之美,三角形、多面体等都是极其简约而有力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其次是机械运动之妙,滚动、步行、爬行以及各种巧妙的缩放变形,展现了不同运动形态的特点和长处,也展现了世界运行的基本方式;最后是哲学理论之思,这些几何动物、机械生命、机器人,不是因仿生学而设计,非自然界属性,但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和过程,引发人们对生命体和生命本质的反思。对于这些拥有着独特的身体形态、强大的移动能力、高度的智能思维的机器人,我们该如何定义它?又该如何与之共存和相处?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感受和疑问并不陌生。
滚动四边形
机器人的本源是机器,为了节省人类社会劳动力而存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能够模拟和替代人类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渐逐成为“机器人”。当我们在它们身上发现越来越多的类人性时,我们也就在其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性,或者说,艺术,从一开始就存在于人类生命之中,也存在于机器人的生命之中。
滑动四边形
科技求变,尤其高新科技,技术提升日新月异;艺术求美,人类对于美的期望和追求亘古不变。当我们将人类、机器和艺术放在一起时,便不禁展开了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姚燕安希望通过永恒的艺术之美为动态发展的高科技机器人寻找一条出路,实现人类与机器人的融洽共处。欧几里得创立几何学,牛顿创立力学,而他将几何图形赋予运动和智能,使之成为几何机器人;几何学和力学是自然界永恒的定律,而因此获得生命力的几何机器人也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以“恒易”为主题,便是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讨论关于生命、艺术、科学的永恒性话题,在不断变幻的当下社会,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性质能够成为永恒?同时,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合作,我们也希望能够探讨在当下以及未来,艺术和科学的定义和边界问题。
双三角锥
基本双足机器人
此次展览得以成行,要感谢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北京市科委的项目支持;感谢美国阿尔佛莱德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终身教授陈小文教授倾力启动和推动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共同创作;感谢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樊丽娜老师的全力投入;感谢中央美术学院费俊教授的合作推动;感谢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教授与王晓琳副院长的热情支持。艺术与科技的发展,永远都是因为总有人在砥砺前行。
科技进步,艺术永恒,未来可期。
个人简介:
姚燕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曾任教育部载运工具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机械系副主任;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持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40余项);主持获2017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1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参加获2002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发表论文130余篇(sci/ ei检索80余篇,best paper 3 篇);获发明专利授权93项;培养研究生63人(已毕业博士生8人,硕士生27人);技术转让开发出机器人产品50余种;主要学术兼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产业合作教席(unesco chair)研究员,中国宇航学会无人飞行器分会导航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机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委员,国际机构与机器理论联合会(iftomm)连杆与机械控制执行委员会委员,fme编委,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鲁迅美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在学术方面,机构创新与机器人学。提出“连杆式整体闭链移动系统”研究方向,研究将连杆机构用于移动机器人的本体,可实现地面的滚动、步行和爬行等多种移动模式,并具有内部变拓扑和外部变形能力以适应极端复杂的地形障碍,应用定位是定位于已有地面车辆和机器人难以通过的复杂障碍环境,包括民用救援严重破坏路面、军事作战动态变化环境以及星球探测未知复杂表面,执行探测、运输以及各类操作任务。
在科普方面,提出新概念“几何机器人”,具有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四面体、六面体、八面体等多面体,以及各种网格图形和组合图形,可改变机器人的外形,本地面上以滚动、步行、爬行等步态实现移动。此外,提出基于几何机器人的mseap教育理念,将机器人学与数学(mathematics)、科学(science)、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以及哲学(philosophy)思想相融合,以数学和科学为基础,以工程为应用,以艺术和哲学为引导,构建具有灵巧变形和灵活移动特征的几何机器人,培养和发展欧几里得所代表的数学逻辑思维、牛顿所代表的科学创新精神、鲁班所代表的工匠实践能力、塞尚所代表的抽象美学视野以及佛、道、耶稣、柏拉图和马克思等所代表的哲学普世情怀。
主要成果:
获奖及荣誉
2018.03 “可重构多模态移动机器人设计技术与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11)
2017.09 “连杆式整体闭链运载装置的技术及应用”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6)
2015.01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2015.01 2012-2014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优秀教师奖
2014.12 北京交通大学“太原重工”奖教金
2014.09 北京交通大学“三育人”标兵
2014.01 “几何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6)
2013.12 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
2011. 获京东方奖教金
2010. 入选北京交通大学科技之星
2009. 获智瑾奖教金
2007.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02.12 “机构与控制的协同设计” 2002年机械工程学会年会首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
2002. “改善动力学特性的智能化机构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